每天一早,家住賽罕區荷塘月色小區的居民王大爺都要和老伴兒一起沿著東河慢跑半小時。按王大爺的話說,如今呼和浩特的空氣變得更好了,早上出來跑跑步再適合不過了。
來自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印證了王大爺的說法。2023年,全市優良天數合計292天,優良天數比率為83.5%,PM2.5平均濃度29微克每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比率為0.8%,均優于自治區考核目標。
空氣質量穩定向好,得益于持續不斷的治理。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采取標本兼治、防治結合的方式,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決大氣污染突出問題,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
如今,我市成功入選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全市優良天數穩步增加,污染天數大幅減少;城市里一座座公園綠意盎然,郊野外一片片樹林枝繁葉茂……一幅碧水藍天的生態畫卷展現眼前。
精準實施 強化頂層設計
良好成績的取得,不僅需要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更需要打贏藍天保衛戰一項項治理舉措的精準實施。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頭號工程,修訂并積極推進《呼和浩特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條例》,制定了燃煤治理、揚塵防控、機動車尾氣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防治4個行動方案、6個專項實施方案及3個配套考核辦法,構筑起大氣污染防治“1+10+3”的政策保障體系。
與此同時,編制《呼和浩特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呼和浩特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呼和浩特市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11家發電企業進入全國碳市場履約。修訂《呼和浩特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條例》并納入呼包鄂烏四市大氣污染防治區域協同章節,制定《多晶硅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自治區標準、《數據中心碳排放核算方法與管理規范》呼和浩特市地方標準,推進完善“大生態”領域法治體系。
此外,全市上下鮮明樹立高標準環境保護要求,堅定信心、增強定力、抓細抓常。市生態環境、公安、住建、交通、城管、市場監管等部門按照大氣污染防治分工,認真落實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責任,全市上下共奮斗、齊行動,切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多措并舉 推進治污攻堅
過去一年,我市打出一套強力治污“組合拳”,形成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立體式、持續化推進的高壓態勢,有力促進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全力推動燃煤散燒綜合治理。冬季燃煤取暖污染是影響我市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獲得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1億元)為契機,通過大力推進“引熱”“聯網”“拆爐”“治煤”等系列工程,推動大唐托電引熱入呼、金山電廠二期入呼工程投用,完成市區內的11臺鍋爐并網;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供熱鍋爐,19臺6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供熱鍋爐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其中5臺改造主體工程已完工,14臺實現并網;城中村接入集中熱網,對未接入熱網的進行煤改氣、煤改電改造,完成4.53萬戶居民清潔能源改造,煤煙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實施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清單化管理揮發性有機物控制重點行業、企業,推動包裝印刷、醫藥制造等行業25家重點企業按照源頭替換、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制定實施“一廠一策”達標方案;制定實施21條強化臭氧管控臨時措施,強化工業企業、建筑領域、沿街商鋪和餐飲業、加油站和儲油庫、運輸車輛等全方位多領域高溫時段臭氧管控;全市6003輛在用重型柴油車全部安裝遠程在線監控設備,并實現聯網。
持續強化施工揚塵管控。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要求,全市195處揚塵治理施工項目全部納入智能化揚塵視頻監管平臺,建筑垃圾實現收集、清運、傾倒、處置工作全過程監管。強化秸稈禁燒管控。利用無人機巡查等科技手段對秸稈焚燒進行常態化監管,秸稈“三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1.49%,扣撥各旗縣區秸稈露天焚燒資金4.16億元。
科學布局 助力綠色發展
為實現大氣污染防治精準施策和量化管理,我市開展了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測系統建設。結合網格化劃分原則和全市重污染區域,建設了60個網格化空氣質量微型監測站,形成間隔2公里一個微型子站監控分布,實行24小時實時監控。利用衛星遙感、智慧監管平臺和無人機等科技手段,重點圍繞秸稈、荒草、露天焚燒等面源污染加強管控,第一時間推送屬地予以處理,基本消除大范圍露天焚燒產生濃煙現象。
今年,我市將建立生態安全屏障監測聯動機制,加強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加強與大數據局等有關部門對接,加快數據資源集成共享和綜合開發利用,制定生態安全屏障監測方案,加快建設覆蓋環境質量、污染源、自然生態狀況等要素的“天空地”一體化、精細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將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來源于青橙融媒官方微信